相关政策
扬州市生态环境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一、提升环评审批服务质量
1.实施重大项目环评承诺制审批。对工艺装备、污染排放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在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完成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可由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承诺兑现排污总量指标来源,实施项目环评承诺制审批,保障优质重大项目落地。(环评处,各驻县(市、区)生态环境局,功能区生态环境主管机构。以下均需各驻县(市、区)生态环境局,功能区生态环境主管机构负责,不再列出)
2.实施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对省级以上合规园区实施项目环评文件简化编制内容、告知承诺、同类型打捆审批等举措,充分发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宏观引导功能,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效率。开展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联办”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项目环评审批服务。(环评处)
3.推动“绿岛”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绿岛”项目建设类型,做好项目申报全程服务,对入库“绿岛”项目在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办理等环节开通绿色通道,降低中小微企业治污成本,持续发挥“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示范效应。(环评处、大气处、水处、固辐中心)
二、强化环境要素保障
4.深化排污总量管理改革。进一步推进市、县、园区排污总量指标储备库建设,优先保障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对县(市、区)、开发园区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且完成生态环境目标任务等前提下,开展排污总量指标跨类别使用。(综合处、大气处、水处、环评处)
5.实施排污指标与环境质量挂钩的调配机制。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根据各地大气、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按要素统筹调配排污总量指标。各县(市、区)、功能区上年度环境质量达到考核要求且完成约束性总量减排任务,同时,空气环境质量或水环境质量在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中全市排名第一的县(市、区)、功能区,分别按照年度收取储备该地区相关大气或水污染物总量指标的50%进行返还奖励。(综合处、大气处、水处)完成重金属年度减排目标任务的县(市、区)、功能区,对需要重金属总量平衡的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由市级优先保障总量平衡。(土壤处)
6.激活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鼓励企业更大力度减排,鼓励企业在二级市场交易排污总量富余指标、享受治污减排“红利”,提高二级市场活跃度,促进环境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综合处、大气处、水处、环评处)
三、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7.开展无异味园区(企业)创建。鼓励各地开展无异味园区(企业)创建,对创建成功的园区(企业),优先使用市级储备库总量、纳入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帮助获得绿色信贷支持等激励举措,推动企业自主提高废气治理能力并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大气处)
8.指导企业开展源头治理。搭建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供给方与企业需求方信息展示交流平台,帮助企业筛选易推广、成本低、 效果好的先进适用技术。开展集中式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区域内企业优势互补、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指导推动相关园区争创生态环境部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科技处)
9.加大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培育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对申报成功的企业,优先支持申报上级专项资金、纳入涉企行政合规名单、推行非现场监管等,激励企业不断提升绿色化能力和水平。对产品、工艺装备、排放水平通过先进性评估,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准”要求的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优先解决排污总量指标。(综合处,各相关处室、单位)
10.加大绿色金融扶持力度。持续帮扶指导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中央、省、市补助资金;积极推广“环保贷”“环保担”等绿色金融工具;鼓励各地积极申报EOD项目,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与产业项目融合发展。(财审处、综合处,各相关处室、单位)根据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等级,严格落实差别化电价政策。(法规处、执法局)
11.会同税务部门落实环境保护税免征减征有关政策。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百分之三十的,减按百分之七十五征收环境保护税。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百分之五十的,减按百分之五十征收环境保护税。同时,对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项目的所得定期减免企业所得税,对购置用于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按一定比例实行企业所得税税额抵免。对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截至2023年12月31日)。(执法局)
四、加强帮扶指导
12.健全重点企业政务挂联服务。点对点强化政企沟通,建立市、县生态环境系统中层以上干部联系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服务机制,及时办理企业诉求,严格闭环管理,进一步提升环保服务质效。公开政务办事指南,对高频、共性咨询事项通过官网及服务窗口进行规范解答,方便群众办事,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环评处,各相关处室、单位)
13.当好企业环保“店小二”。企业遇到对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规范等的咨询,以及环评审批、执法监管等环境管理方面的合理诉求,向生态环境部门提出寻求帮助的,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当场或在 1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或拿出解决建议方案,及时回应诉求、解决问题。情况复杂的,最多不超过3个工作日。(各处室、直属单位)当企业和群众产生生态环境方面纠纷时,需要生态环境部门立即到现场调查处理的,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及时响应,第一时间到达(一般应在 3小时内),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执法局,各相关处室、单位)加强与“12345”平台业务对接,对高频、共性环保咨询、投诉举报问题及时动态整理归类维护,形成标准答复内容、转办流程,使便民服务更精准、高效。(执法局)
五、包容审慎监管
14.积极推行非现场监管。构建“互联网+监管”协同治理机制,运用风险监测预警、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施非现场监管。对省市绿色发展领军企业、纳入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且已按规定安装联网在线监测监控设备的企业,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除经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批准的专项行动、涉嫌治污设施或监测监控设备非正常运行、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信访投诉现场核实情况外,不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执法局)
15.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试点梳理制定生态环境领域企业行政合规指南,帮助企业强化合规意识,有效预防和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生态环境危害后果的,或初次违法且生态环境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不予行政处罚。全面推进“预警+执法”,对首次发现的违法情节轻微且未造成环境污染后果的一般环境问题现场发放预警函,提供法律法规的宣传辅导,给予企业合理期限按规范整改到位。经预警式执法后,在规定时间内仍未完成整改且无正当理由的企业,或再次被发现同类违法行为的,将根据法律法规进行严肃查处。被处以罚款但确有经济困难的企业,可依法申请暂缓或分期缴纳。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向被处罚企业作法律解读,以及提供企业所需的整改指导。(法规处、执法局)
16.根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扩大重污染天气应急停限产豁免范围。年内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10%以上,且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改善5个百分点以上的县(市、区)、功能区,重污染天气期间,在满足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对电力和热力生产企业、余热供暖企业、垃圾焚烧和危废处置企业、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物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重点出版物印刷企业、群众生活保障企业、重点外贸出口企业实行应急停限产豁免。(大气处)
以上政策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未特别注明时限的,有效期至2024年12月31日。由扬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解释,并定期进行调度和督促检查评估,对有需要延续实施的政策,进行完善和延续。